于漪,女,汉族,1929年2月出生,江苏镇江人,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1951年7月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获得“改革先锋”荣誉称号。2019年9月,获得“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20世纪80年代,她以一堂讲《海燕》的电视公开课轰动全国,报道称上海一度出现“万人空巷”的景象。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她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教文育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教学理念,丰富完善了语文课程的国家标准……
对于人民教育家于漪的瞩目成就,人们已耳熟能详。鲜为人知的是,于漪一家三代六人从事教育工作,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爱人黄世晔离休前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儿子黄肃任凯慧中学副校长;儿媳史玲玲退休前任职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孙女黄音先是在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工作,后主动申请调任杨浦高级中学任语文教师;孙女婿是市北中学的物理教师。
不求功名利禄,只愿桃李芬芳。对于于漪一家来说,“教师”二字,早已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薪火相传的事业、传承不息的家风。为国育人、关爱学生、淡泊名利、与人为善……这些处世准则、做人品格在代代相守中已成为每位家庭成员的价值追求。
为国育人 代代坚守
如果说人生是为了一件大事而来,那么对于于漪一家来讲,坚持教育报国、为国育人就是他们的人生大事。“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基于对“国家”和“人民”这两个词的深刻体会,于漪年轻时便树立了教育报国的理想。
1929年出生的于漪,少年时经历了家国的苦难。抗日战争时,她跟着父母逃难到乡下,夜里黑灯瞎火磕破了下巴,没有药就从炉子里抓一把草灰敷上,以至于留下了一道明显的疤痕。“什么是苦难?我从旧社会过来,深知当时的艰辛和新生活的来之不易。”于漪说,“我们必须带着感恩的心回报党、回报社会。”
20世纪50年代,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一心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20世纪60年代,于漪尽管受到不小冲击,但恢复工作时,面对亲朋要她改行的劝说,她依然选择了讲台。“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作为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我的责任。”于漪说。
“当教师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是我的责任。”于漪说的时候,心中就会升腾起一团火,就会站在比较高的地方思考问题,就能有经久不衰的旺盛内驱力。”于漪说,老师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价值观,自己有“中国魂”才能培养学生的中国心。1985年,她担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后,便把“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作为师范学校的“魂”来抓,着力提升学校老师、师范生的“家国情怀”。当时、于漪通过抓师德教育,引导两代师生用“一颗红亮的心”来“装国运、装教育、装学生、装责任、装追求”。如今,活跃在上海基础教育改革最前沿的名校长、名教师,不少是她当年教过的学生。
教学中坚守“中国的灯火”的于漪,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要求。1964年,儿子黄肃过生日时,于漪送了一本《雷锋日记》。在书的扉页,她写了这样一段话:“肃儿:向雷锋叔叔学习,做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忠于党,永远忠于人民。爸爸和妈妈,1964年8月。”孙女黄音从事教育工作后,于漪多次跟她讲:“当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顶顶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中国心。”2012年,于漪回母校镇江中学参加校庆。在校门口,看着母校“一切为民族”的校训,于漪对黄音说:“母校的校训是精神的坐标、人生的基点,是铸造师魂的基因。”
在于漪的谆谆教诲下,家人都把教育作为事关国家未来的事业,把为国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凯慧中学教历史时,黄肃十分注重通过拓展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之情。讲到墨子时,他通过小孔成像的实验告诉学生,我国的学者早于牛顿2000多年就已明白小孔成倒像的原因。讲到祖冲之时,他结合“圆周率”的用途讲祖冲之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并指出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才打破这一纪录。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